2025-08-08 10:33
福建用户提问:5G牌照发放,产业加快布局,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?
四川用户提问: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,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?
河南用户提问:节能环保资金缺乏,企业承受能力有限,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?
当前,行业正站在从“资源驱动”向“内容驱动”转型的关键节点:一方面,政策监管趋严(如基地资质复核、课程备案制度)将加速低质机构出清;另一方面,消费者认知觉醒(对“真研学”的识别能力提升)迫使机构回归教育本质。这种转型不仅涉及产品层面的优化,更需要产业
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文旅深度融合的创新业态,正成为推动素质教育改革与文旅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。近年来,在政策顶层设计与消费需求升级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研学旅行行业从早期的“景点打卡”式活动,逐步进化为以课程为核心、以体验为载体的实践育人模式。这一领域不仅承载着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传统教育理念,更通过跨界资源整合与内容创新,构建起连接校园与社会、知识与实践的新型教育生态。
研学旅行,又称为研学旅游、修学旅游、教育旅游等,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,通过集体旅行、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。
2024年,中国研学旅行行业在政策规范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呈现出多维度的结构性调整与创新发展态势。
政策层面,文化和旅游部于当年11月发布《关于促进旅行社研学旅游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注重正向引导、丰富资源供给、强化标准引领,并制定研学旅游合同示范文本,推动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规范化运营。地方层面,安徽、山西等省份开展研学基地品质提升试点,通过细化评价体系、专家督导和跨部门协作,构建“自测—核验—整改—总结”的闭环管理机制,推动区域研学品牌化发展。这些政策举措不仅强化了行业监管,更通过标准化建设提升了研学产品的教育属性与安全保障能力。
市场需求端,2024年研学旅行呈现“深度化”与“理性化”并存的特征。随着“双减”政策持续深化,学生课外时间进一步释放,家长对研学的需求从“体验式消费”转向“价值型投资”,更关注课程的教育深度与跨学科融合性。例如,项目式、跨学科的研学实践因能引导学生通过调研形成报告、提升实践能力而成为市场主流,而单纯的观光式产品逐渐遇冷。同时,市场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体系重构,部分长线%,企业通过压缩住宿成本、增加专家讲座等增值服务优化性价比,形成“结构调整、总价稳定”的市场格局。这种需求升级倒逼行业从“规模扩张”转向“品质竞争”,推动供给侧加速创新。
技术端,数字技术正重塑研学旅行的体验形态与交付方式。元宇宙、虚拟现实等技术突破了时空限制,使学生能够“沉浸式”体验历史场景(如“元宇宙考古”项目)或微观世界(如“数字昆虫科普”);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则优化了课程匹配效率,通过分析学生兴趣与知识盲点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的个性化研学方案;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则提升了教育成果的公信力,例如为非遗技艺学习颁发可追溯的数字证书。技术赋能不仅增强了研学的趣味性与互动性,更通过“虚拟+现实”的场景融合,解决了优质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问题(如偏远地区学生可通过线上实验室参与高端科研体验),推动教育公平与资源普惠。
研学旅行供给端呈现多元主体入场、专业能力分层的特点,不同类型机构依托各自优势占据差异化市场:传统旅行社凭借渠道与资源整合能力,擅长交通、住宿、门票的标准化打包,主导中低端大众市场;教育机构(尤其是教培转型企业)侧重课程研发与教育目标落地,但需突破“校园思维”的场景限制;文旅集团则依托景区、博物馆、非遗工坊等资源壁垒,打造沉浸式体验产品,如故宫博物院开发的深度课程年服务学生超十万人次;互联网平台通过用户评价体系与流量分发加速行业透明化,倒逼服务质量升级;科研机构与高校(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放实验室)作为内容供给方直接参与,从源头提升了产品的专业度,推动合肥等科技城市成为新兴研学目的地。多方竞合的格局虽激活了市场活力,但也导致行业标准不一、服务质量参差不齐。
市场快速扩张催生了大量低质低价产品,暴露供给侧对教育属性的认知不足。典型问题包括: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,多为简单拼接景点讲解与手工活动,未形成“目标-内容-评估”的闭环;师资专业性不足,大量“导游客串研学导师”,既缺乏教育心理学知识,也难以深度解读场景背后的专业内涵;安全保障机制缺失,未针对儿童群体特点设计应急预案(如特殊体质学生的医疗保障、户外活动的风险防控)。这种“伪研学”现象本质是将研学旅行等同于“旅游+说教”,背离了“实践育人”的核心定位。当前行业的核心矛盾在于:一方面,家庭愿意为“真研学”支付溢价(部分高端产品单价超万元);另一方面,多数机构仍停留在“资源搬运”阶段,缺乏课程研发、专业师资与安全管理的核心能力,导致供需错配。
从区域分布来看,研学产业发展呈现显著的“资源依赖型”特征。湖南省、广东省、山东省等研学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,这与其丰富的文旅资源(如湖南的红色文化、广东的科技产业、山东的历史遗迹)、密集的人口基数以及政策先行优势密切相关。相比之下,中西部地区受制于优质资源匮乏、交通便利性不足、专业人才短缺等因素,市场发展相对滞后,但也通过“特色资源转化”形成差异化竞争力,例如西北省份依托自然景观开发地质科考类产品,西南地区聚焦民族文化体验。区域发展不平衡既反映了资源禀赋的差异,也暴露了行业对本地化课程开发能力的不足——多数机构仍倾向于复制热门目的地产品,而非深度挖掘本地特色资源(如工业遗址、乡村振兴实践基地)的教育价值。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《2025-2030年研学旅行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》分析:
尽管研学旅行行业在政策红利与需求升级的驱动下实现了规模扩张,但“伪研学”、同质化、区域失衡等问题的本质,是行业尚未建立起以“教育价值”为核心的竞争壁垒。当前,行业正站在从“资源驱动”向“内容驱动”转型的关键节点:一方面,政策监管趋严(如基地资质复核、课程备案制度)将加速低质机构出清;另一方面,消费者认知觉醒(对“真研学”的识别能力提升)迫使机构回归教育本质。这种转型不仅涉及产品层面的优化,更需要产业链各方(学校、机构、资源方、政府)重构协作模式,在课程研发、师资培养、安全保障等核心环节建立标准化与创新平衡的体系,这既是行业面临的挑战,也是催生新机遇的土壤。
随着政策监管趋严与消费者理性化,研学旅行行业将经历“大浪淘沙”式的整合。具备课程研发能力、资源壁垒与品牌口碑的头部机构将通过并购中小型企业、整合区域资源实现规模扩张;缺乏核心竞争力的“伪研学”机构(如仅提供门票+交通的旅行社)将被市场淘汰;垂直领域的专业化机构(如科技研学、非遗研学)则可能通过差异化优势获得细分市场主导地位。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将推动服务价格分层:大众市场以标准化产品为主,价格趋于亲民;中高端市场则聚焦定制化、深度体验,形成“优质优价”的良性循环。此外,跨界整合将成为常态,教育机构与文旅集团的股权合作、互联网平台与科研机构的数据共享等模式,将加速构建“课程研发-资源供应-渠道分发-成果评估”的完整产业链。
未来研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将回归“课程内容”与“场景资源”的深度耦合。课程设计将从“主题化”向“体系化”升级,参照K12教育的知识梯度,构建覆盖小学到高中的研学课程体系(如历史类课程可按“古代史-近代史-现代史”脉络设计进阶路径)。同时,跨学科整合成为趋势,例如将量子物理实验与科学家访谈结合、汉服礼仪学习与历史剧本杀角色扮演融合,通过多维度场景设计强化知识的现实锚点。师资培养将走向“双师型”模式,既懂教育理论又具备场景解读能力的专业导师成为稀缺资源,行业可能出现独立的研学导师资质认证体系。教育成果评估也将从“主观感受”向“能力量化”转型,通过项目式学习(PBL)评估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等,评估结果有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,进一步强化研学的教育属性。
想要了解更多研学旅行行业详情分析,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《2025-2030年研学旅行产业深度调研及发展现状趋势预测报告》。
3000+细分行业研究报告500+专家研究员决策智囊库1000000+行业数据洞察市场365+全球热点每日决策内参
Copyright © 2024 九游娱乐旅游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陕ICP备2022002614号